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引导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24年7月4日,化学工程系和美乡村任我行社会实践团在系学工办主任岳晓燕老师、副主任张名老师,辅导员高永强老师以及刘阳老师的带领下,一行16人前往包头市石拐区开洲窑子村开展活动。
开洲窑子村位于大青山南坡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区域面积20.7平方公里,辖5个村小组,包石一级公路穿村而过。紧邻G6高速公路,距离包头市政府8公里,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户籍人口678户1578人,常住人口144户300人,党员42人,村“两委”干部5人。
开洲窑子村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民国时期,一些山西人走西口到此谋生,第一户来这定居叫王开洲,当地人又多数住窑洞,所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开洲窑子村。村中保留着浓郁的老包头文化,同时西北农村民俗文化特色突出,是城里人感念乡愁、回味故土的最近距离选择。开洲窑子村还是多民族聚居并融合发展的乡村,汉族、蒙古族、回族各民族相互交织融合,形成独特的乡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乡村振兴步伐不断推进和喜桂图新区建设,村庄基础设施水平高质量发展,水、电、公路、天然气、网络、邮政快递实现村村通,人居环境有效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探索发展了火车餐厅、农家乐等一批乡村旅游配套产业;2021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50万元。党建基础扎实,两委班子团结,村容村貌整洁有序,村民素质显著提升。先后荣获“包头市文明村镇”、“包头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先进村”、“内蒙古自治区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
石拐区基于对开洲窑子村自然环境、文化底蕴、区位优势、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形成“味道古窑”形象IP,依托区位交通优势,按照与花舞人间和包头古城协同融合发展思路:建设“八窑十二坊”,即打造八处精品印象窑洞体验民宿,恢复“豆腐坊、馒头坊、粉汤坊、榨油坊、熏肉坊、老酒坊、品茶坊、手工坊、非遗坊、音乐坊、书画坊、文创坊”,构建每家每户都是创业主体和经营主体模式,建成“游包头古城、品味道古窑”的乡村生活综合体,建设辐射全市及周边城市“三产带一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乡村,创建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
化学工程系和美乡村任我行社会实践团成员跟随村书记的脚步游览了整个村庄,并听了书记对村庄发展的介绍、成员们一边走,一边捡拾路边的纸片、塑料袋等垃圾,为干净整洁的乡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之后,成员们与村民们一起聊天。在村民们的述说中感受改革开放开放以来村子由封闭到路路通、由贫穷到小康、由没有信号到网络全覆盖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村民们的感言中感受到祖国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
在村书记的讲解下,成员们一起了解“身边好人”,了解榜样的生活,感受榜样的力量,在榜样的激励下内心更加有力量。
村书记还带领大家查看了村里的煤改气项目的推进成果,村里实现了家家有暖气,家家有天然气,生活非常节能和便利。
紧接着成员们去了985农场,985农场因其面积为98.5亩而得名。农场里种着小麦,当春风吹过田野,小麦换上了翠绿的新衣,挺拔的身姿在春光中摇曳。它们尽情地享受着阳光的沐浴,春雨的洗礼,一天天长高,一天天茁壮。在春风的吹拂下,麦浪翻滚,仿佛在大地上奏响了一曲生命的交响乐。村庄周边风景秀丽,山峦叠翠,景色宜人,吸引了不少游客在此驻足拍照。根据农场主人介绍,下一步他们会继续打造985农场,使985农场变成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吸引更多群里旅游、打卡、拍照,从而带动乡村经济再上一个台阶。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在党和国家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这个曾因交通闭塞、地处偏远而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实现了美丽蝶变。下一步,化学工程系和美乡村任我行社会实践团将进一步加深与开洲窑子村的联系,助力开洲窑子村文旅产品品质和发展能力焕新升级,探索建立新模式,从而实现和美乡村建设从形象面貌到文化内涵的焕然一新。
